
這幾年數位遊牧和遠端工作已成為新興的趨勢浪潮,不少人也紛紛嚮往這樣的工作型態。
然而,這種打破傳統辦公室的工作模式看似自由和美好,底層卻是很需要扎實的掌握核心的工作思維與管理策略。
在這場由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主辦的線上分享「數位浪潮的遊牧人生:掌握遠端工作高效管理指南」中,作為一人公司的實踐者侯智薰(雷蒙)就以他的親身經歷,分享了一些很值得了解和學習的觀點。
而以下這幾個思維或策略,我想是不論我們有沒有想要走向遠距或數位遊牧的工作型態都很值得思考的。
▌1.建立個人化的工作系統
我很喜歡雷蒙說到的,關於數位遊牧或遠端工作,很多人都誤會並只是看到表象的自由,但卻沒意識到其本質是把自己當作一間微型公司來經營。
而要實踐這點,建立個人化的工作系統就非常關鍵。
雷蒙提到,這個系統至少要有這3個面向:
- 任務&知識系統:如何管理任務的優先順序、累積專業和經驗以及找出自身的工作流程?
- 協作系統:如何將不適合自己的事情外包,更有效的進行外部合作?
- 關係系統:如何找到支持系統,與外部建立關係和引入外部回饋?
我認為不管我們是不是遠距工作者,都應該試著建立個人化的工作系統。
建立系統的過程,會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我們會更清楚自己的優劣勢,會知道如何發揮優勢並外包非擅長的事。
我們會更善用個人專屬工作流高效的去處理任務,會知道怎麼透過外部回饋讓自己修正和成長。
▌2.善用網路進行自學
網路自學,是雷蒙提到他的學習和實踐框架之一。
網路自學讓我們可以更快速的找到各領域的典範人物,學習他們的經驗來節省我們獨自摸索的時間。
而這也是幫助遠距工作者能夠掌握數位工具來優化工作效率,或是學習不同領域知識來累積、深化專業的有效管道。
我個人也覺得網路時代確實提供了我們更廣闊和便利的各種學習資源。
過去網路不發達的時代,我們要學習、累積某個方面的專業,可能得花費大量金錢、時間和心力,進入實體教育場域,我們才有辦法成就。
但在數位網路時代,即使我們想要從零開始、我們原本只是某個領域的新手小白,只要我們願意支付少許費用,願意投資一點心力和時間,我們都能夠用相對較少的時間來學習和累積。
▌3.分享與輸出所學
分享所學也是雷蒙說到他的實踐框架之一。
藉由分享,可以引入外部回饋,可以累積數位信任。
分享和輸出所學的好處真的還不少。
我自己也是親身實踐後而有感。
不管我們現在的專業水準到哪種程度,分享所學的過程可以讓自己看見成長的軌跡,也可以深化我們學習的成效。
因為當我們要進行輸出時,就會再重新思考和咀嚼過學習的內容。
這也是為什麼,每次聽完什麼課程、講座或分享,我都會選擇盡可能記錄和分享出來。
當我們持續分享,也能創造我們與不同人交流的機會,可以拓展甚至加入不同的圈子。
長期分享你學習和關注的內容,漸漸地也會吸引同頻率或同樣關注某些領域和議題的人。
我自己今年就透過加入不同的社群再加上分享所學,間接認識了一些很棒的夥伴,甚至也帶來一些工作案件的機會。
▌4.掌握文字溝通的能力
雷蒙一直有提到文字溝通和撰寫文檔的重要性。
這也是他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遠距工作的重要標準之一。
因為對於遠距工作者來說,大多時候都是進行非同步溝通的。
會需要用文字描繪工作流程,會需要寫下文檔、進行作品交付。
所以能否充分掌握和運用文字溝通的能力,用文字清楚精準的表達或傳遞內容就非常關鍵。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要清晰,也才有辦法在文字上清楚的表達。
想清楚,才寫得清楚。
另外,我覺得掌握文字溝通和文檔撰寫能力,對每個工作者而言還有個好處。
那就是將流程和模式文字化。
對自己本身而言,我們可以將每個專案和任務的工作流程和細節要點等文檔化。
長期來說,做很多類似的事情,我們就可以參考這些內容,按照這些思路或流程去執行就好,避免總是要從零開始,而花費多餘的時間和心力。
對組織或對外而言,這些文檔化內容則可以作為任務承接和交付的實用祕笈,可以更快速讓不同的人了解每件事情,也避免常常在資訊不完整的狀態下進行訊息傳遞和溝通。
▌5.打開任何合作的可能性
數位時代和遠距工作的一大優勢便是,我們不再受限於物理空間,不再只能是跟身邊的組織或人進行接觸。
而是可以跟其他區域或世界上的任何人合作,發起專案。
我們可以不再只是投入原本就熟悉的事。
我們擁有打開任何合作的可能性。
而這是不管我們是不是遠距工作者,我們都有機會去創造的。
我們都應該試著打破自己的限制性思考。
善用數位工具、分享所學、主動接觸新圈子、保持線上學習等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打開視野,與不同的人事物結緣,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各種機會。
我也希望能時時自我提醒,總是帶著這樣的思維持續學習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