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無限公司》:主業、轉職與副業的相互加乘,創造生涯收入最大化

by Ray
0 留言

你認為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在這沒有標準答案且快速變動的社會中生存?

個人賺錢的能力。

仰賴公司或組織並不是真正的穩定。

學會自行求生,不依賴公司組織仍然能夠創造收入,才是真正的穩定。

《個人無限公司》這本書針對職涯、收入、主副業等面向提供了許多值得參考的不同見解。本書的作者moto從日本的短期大學畢業後,卻選擇先到當地的大賣場工作,歷經了四次轉職,成為本業加上副業年薪高達5000萬日元的上班族。

這段職涯歷程並非幸運,而是他從一開始就是有策略、有技巧地在進行規劃。

他透過自身的經驗,告訴了我們,只要用對的方法並確實付出行動,每個人都有機會提高自身的市場價值,創造年收入最大化,降低對於未來的焦慮。

雖然我很久之前就買了這本書,但一直沒有去翻閱它,前陣子才認真把它給讀完。

讀完之後,覺得當中有不少帶給我新啟發的觀點,也覺得作者提到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後,按照自身的職涯狀況去加以實踐應用的。

▌把自己當成公司經營

要擁有把自己當成公司來經營的觀點。」這是作者moto提到他在工作歷程中學到的一個重要「工作觀念」。

雖然我大概在剛進入職場沒多久,也就有接觸到這個觀念。

但實際上我沒有真的把它當作我的底層思考邏輯。

要讓自己認真開始這樣思考並不容易。

就像作者說到的身為一個上班族,要在公司中這麼想並不自在。

作者後來體會到更具體來說,是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看待。

我們自己是一家「個人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的薪資或收入就是公司的營業額。

扣掉各種支出後就是我們這家公司的淨利。

如果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思考,我們對於金錢的看待角度會變得不太一樣。

用這種方式思考,就比較知道如果收入只仰賴單一企業,其實風險很大。

所以才說我們會需要去思考開拓副業或多元收入管道的可能。

這樣才能降低我們這家公司的財務風險。

把自己當成公司來經營,我們就會去思考:

  • 要如何提升我這家公司的營業額?
  • 要怎麼增加我這家公司的利潤?
  • 我這家公司的支出或成本有哪些是可以降低的?
  • 我該如何提升我這家公司的品牌價值?
  • 我該如何提升我這家公司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當我們開始學習用經營公司的觀點來看待自己,我們看待許多面向的格局和角度都會截然不同。

我們就不會用「我只是在一家公司中領別人付的薪水的員工」這樣的認知看待自己而已。

一旦我們開始置入經營的思維,我們就會更努力去研究和思考如何做好管理,管理時間、資源、心力和金錢等。

把自己當成公司經營後,要思考、研究和學習的事情變多了。

但是收穫和成長肯定是更大的。

不論我們現在在什麼公司企業、處在什麼樣的職涯狀態,我們都可以開始練習把自己當成公司來經營。

因為經營自己這家公司,我也在練習經營我們的職涯,經營我們的人生。

▌市場價值才重要,而非公司內評估

在職場上的我們,很容易會只在意著公司或主管給予的評價,甚至會用在公司內的頭銜來評斷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的職級越低,就可能會覺得自己越是普通與平凡。

然而本書提供了我們不一樣的思考。

雖然公司內評估有其參考意義,但是「市場價值」,也就是自己在市場上的評價才是更重要的

靠自己獲得的市場評價是更真實且關鍵的,是市場評估和看待一個人的指標。

這部分我有不少體悟。

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很普通,不是個有突出表現或亮眼成績的人。甚至也因為在工作中的幾次失敗經驗,導致產生了些自我懷疑。

所以關於公司內評估,我覺得自己的分數應該不是很高。

然而,在今年我決定暫時先不從事正職工作,嘗試和體驗接案看看後,我的既有認知開始被打破,也對於「市場評價」的重要有些體悟。

原本對於接案的可能性感到懷疑的我,因為和過去工作上認識的一些業主都還保持一定的友好關係,沒想到卻因此開啟了一些專案合作的機會。

後來,我才意識到這似乎是「市場評價」帶來的結果。

儘管以前我認為自己公司內評估的表現似乎沒什麼亮點,但我忽略了無形當中自己累積的市場價值。

不論是真誠的對待客戶、快速即時給予答覆或主動提供更多協助等,因為這種種細節形成了市場上業主們對我的信任,我才有機會以個人的身分能接到外包合作的機會。

▌重要的是任職期間的過程,而不是任職長短

對於任職期間,我們都會有個迷思,覺得一份工作至少都得做滿一年對於職涯才是比較好的,甚至做滿3年才會變得專業,否則履歷表也會不太好看。

太頻繁轉換,似乎會被市場上認為是個不穩定的人。

不過作者moto在本書中說到,重要的其實是「任職期間的過程」,而不是「任職長短」。

待得越久,不見得會培養更高的能力。

在任職期間內做出成績,提高市場價值更重要。

而轉職的時機點,不該是用我們任職多久時間了來決定,也不要把離職當作轉職的目的。

在工作中累積了一些成績和作為,甚至是工作最顛峰的時機,反而才是轉職的最佳時機。

這部分,其實跟《越工作,越自由》這本書提到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轉職是實現個人願望的手段」我覺得作者說的這段話很有道理。

我們應該試著放下年資的迷思,更專注在每一份工作任職的過程,思考如何透過累積的經驗和成果,運用轉職讓自己轉換到下一個更理想的工作。

▌用本業、轉職與副業創造最大價值

這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精華,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之處。

作者moto充分展現了如何將本業內化成副業,並將兩者完美結合。

提到副業,一般人的想法都是另外花時間或學習新技能去經營。

但作者的副業收入,其實是來自於他工作中和轉職經驗的媒體內容來獲得的。

將自己在本業上的知識與經驗轉換成內容資產,透過Twitter和部落格的經營,以文章出售、聯盟行銷和其他的各種邀約組成了他的副業收入。

針對那些有相關困擾或想要了解相關資訊的人,他提供了分享的價值。

moto說到從事副業可以獲得這3種好處:

  • 個人品牌化
  • 增加收入管道
  • 提升本業的市場價值

我覺得「主業副業相互加乘」的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去嘗試。

因為比起特別花時間去學什麼或是花大量時間經營副業,這樣的方式更輕省且具有長期效益。

當然,這也不輕鬆,絕對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心力。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開始?

簡單來說,就是彙整自身的經驗。

我們一般人通常在本業工作時間結束後,就給它這樣結束了,不會想要在花時間在上面。但我們的本業或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其實比想像中的有價值。

我們的經驗潛藏著許多需求和供給。

所以,與其花時間去研究怎麼經營副業,不如先從嘗試記錄和分享自己工作的內容、解決問題的經驗開始。

未來這些內容都有機會成為內容資產,開啟你的副業之路。

▌問題不在於工作的型態

即使作者moto的副業年收入已經高達日幣4000萬元,遠高於本業收入了,但他還是沒有選擇辭退本業工作。

一旦副業收入大於本業收入,正常人大多會選擇辭職,專心投入副業。

但因為作者的副業資訊來源,正是來自於本業,所以一旦失去原本的工作,他就無法更新自身的的經驗和知識了,也會減少與社會接觸和個人精進的機會。

因此,他選擇持續以上班族這個職業回饋到副業上,來幫助他達到生涯年收入最大化的目標。

作者的觀點翻轉了不少人的認知,包含我在內。

我們都會認為,只要是上班族,在公司體制內工作,終究會變成一名會侷限住的社畜,失去自主的權利。

moto說工作的上的立場、自己的工作方式才是關鍵,問題不在工作的型態。

即使是上班族,但是若能夠不只仰賴於公司,就不是社畜;就算是自由工作者,但如果總是需要看客戶的臉色吃飯,這跟社畜沒什麼兩樣。

我們如何看待和思考工作往往才是核心。

成為一名獨立工作者是我們一直需要練習的。


這本書讓我們知道,經營副業、創造年收入的成長並非遙不可及,也並不是只有創業才能達成。

只要有策略、有規劃,懂得用經營者思維看待自己,將本業、轉職與副業適當的結合與相乘,就有機會開創更高的生涯價值。

關鍵是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而是要開啟行動。

一旦開始採取行動,就會看見改變。